雖近年民眾資安意識和敏感度普遍提升,但手法日新月異的詐騙事件仍層出不窮,美國運輸安全管理局(TSA)今年3月就曾提醒旅客,在機場應避免直接使用公共USB充電埠,建議使用自備的插頭進行充電。未料,近日傳出有民眾在機場公用充電線幫手機充電後半小時,銀行賬戶竟被盜領10萬元,網傳影片內容宣稱,駭客會在公共充電線中植入惡意裝置,手機一旦連接,就可能被轉走存款,提醒使用者應開啟「開發者模式」,避免駭客入侵;美對于網傳賬戶盜領案例,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發布調查報告。
事實查核中心指出,刑事局表示,5月並未接獲網傳宣稱「用機場公共充電線充電後,銀行賬戶遭盜領」的報案紀錄,國內也沒有類似案例發生;航警局也說目前未受理或接獲民眾反應此類案件。針對充電線能否成為盜領工具?調查報告顯示,資安專家劉彥伯說明,金融應用程式多設有身分驗證及OTP等雙重驗證機制,即便手機因使用公共充電線遭入侵,攻擊者最多竊取資料,要在使用者不知情下背景操作銀行App並通過雙重驗證,技術難度非常高,目前尚未有已知攻擊手法。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