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口碑高達8.9,首周就登上榜單第1,觀眾:今年排第一的韓劇出現了
2024/04/19

事實是她已經結婚,所謂「心上人」是她一直跟蹤騷擾的對象。

因為這件事,吳女士還被法院出具禁止接觸令。

上班第一天就遇到這些,女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

但畢竟是自己負責的第一位精神病患者,她不想逃避。

女主向認識的主治醫生了解更多的情況,也借此引出這部劇想表達的內核:

「精神科是心理免疫力低下時來的地方,跟骨折去看骨科,感冒去看內科是一回事。」

「無論是誰,無論何時,都會有變得脆弱的時候。」

不難看出,該劇是想打破外界對于精神疾病的偏見,讓人正視這一病患群體的存在。

為此,劇集巧用鏡頭語言把各類精神疾病視覺化,從這一病患群體的角度來看世界。

比如, 恐慌癥

女主發小是恐慌癥患者,發病時有種即將瀕死的窒息感。

從他的視角來看,就像處在封閉的空間內,有水不斷漫上來,直至淹沒全身,無法呼吸。

比如, 抑郁癥

作為僅次于癌癥的人類第二殺手,大家都很熟悉。

呈現女主患抑郁癥后的無力感時,畫面中的地板直接變成了沼澤,越是掙扎就陷得越深。

抽象的痛苦變成了一幀幀畫面,傳遞出的情緒真實可感。

跟隨這些鏡頭,觀眾對精神疾病有了更清晰的認知,也更直觀地感受到患者的痛苦。

02「我們都是徘徊在正常與非正常的邊緣人」

值得一提的是,該劇沒有停留在對精神疾病的獵奇上,而是深刻剖析背后原因。

仔細看下來,劇中的精神病患者,都是各種社會問題的受害者。

有很大一部分人的經歷和遭遇,「正常人」深有同感。

比如,前面提到的吳女士。

之所以會患上躁郁癥,究其根本在于 控制型母親

小到吃哪種葡萄,大到和誰結婚,她的母親都進行了嚴格把控。

這種以「 媽媽都是為你好「「 只需要聽媽媽的話就可以」為名的掌控,讓活到43歲的她徹底崩潰了,也病了。

脫光衣服跳舞,是她釋放自我、感受自我存在的方式。

比如, 社交焦慮癥患者金先生。

他住進精神病房的原因,源自于 職場霸凌職場PUA

上班時不被允許去廁所,聚餐時被罵還活著干什麼。

新上司日復一日的打壓,讓他失眠、恐慌、懼怕別人責罵。

那感覺就像是被關在透明牢籠中,到處有陌生人注視自己。

比如, 偏執妄想癥患者鄭女士。

住院之前,她獨自住在半地下室,生活貧窮。

泡面是她唯一負擔起的食物,有時只舍得吃半包。

求職心切的她遭遇電信詐騙,僅有的三千萬韓元被一套而空。

電信詐騙求職的壓力家人的催促,都是她患上偏執妄想癥的導火索。

無法接受現實的她,一度想要自盡。

住院之后,她又把女主幻想成偷她錢的小偷,以此來排解痛苦。

第五集得了 假性癡呆的權女士,給我的印象最深。

病如其名,并非真的癡呆,但癥狀類似,像突然失憶。

上一幕還在為遭受校園霸凌的女兒維權,逛完超市轉眼就忘了,偶遇霸凌者的母親還熱情地打招呼。

據主治醫生診斷,這是抑郁癥引起的,一般治好抑郁癥,癥狀也會好轉。

作為一位 中年職場媽媽,權女士的壓力來源可想而知。

為了讓女兒過得更好點,她拼命工作,忙得沒有時間照顧好自己的情緒。

甚至會把孩子的不幸當成自己的錯誤,會內疚會自責。

她的故事并非個例,周旋于工作和家庭的她,是無數職場媽媽的縮影。

同為職場媽媽的精神科護士主管,深有同感。

治療過程中,兩人都在對方身上看到了自己,在彼此身上得到了救贖。

以上這些精神病患者的困境,何嘗不是「正常人」所處的現實生活呢?

如女主的台詞所說:

「我們每個人都是徘徊在正常與非正常的邊緣人。」

03、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

初讀劇名,很多人一定會覺得很拗口,也不明白說的到底是什麼意思。

這個謎底,這部劇在第一集時便向觀眾揭曉了。

女主到精神科上班的第一天,這里的護士長帶她里外兜了一圈,一邊熟悉工作環境,一邊科普注意事項。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