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節日,最早可以追溯到失傳的寒食節,隨著時間的推移,如今的清明節兼具自然和人文的兩大內涵,既是踏青出游的好時候,也是祭祀掃墓的重要節日。
杜牧的一首《清明》,那一場紛紛揚揚的清明雨,千百年來滴落在每一個掃墓人的心房,對逝者的哀思如同天地間繚繞的煙雨,把人們籠罩其中。
白居易的一首《寒食夜望吟》,其中「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別離處」,引發我們對生死的思考和對生命本質的追問。
清明雨上,萬物清明,一半是暮春,一半是淺夏,一半是天人永隔的哀思,一半是生生不息的希望,我們行走在清明這個特殊的時節,在告別與啟程之間,體驗著生命的意義,也感悟著生死的無常。
「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這年復一年的清明儀式,那墳頭的寂靜和現世的歡愉,又能否給我們帶來一點人生的啟示,我們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又該如何過好這一生呢?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