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一塊「袁大頭」銀幣的實際價值到底有多大?這個問題引發了許多人對歷史的好奇與思考。作為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在文化、教育、經濟等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而貨幣政策的改革則是其中的重要一環。在這一背景下,「袁大頭」銀幣成為了當時的主流貨幣,并在全國范圍內廣泛流通,甚至在袁世凱退位后仍流通了十年之久。
清末,由于白銀大量外流,清政府開始鑄造銀元,以應對經濟壓力。隨著民國的成立,度支部造幣總廠和度支部造幣津廠合并為「中央財政部天津造幣總廠」,為「袁大頭」的鑄造奠定了基礎。1913年,袁世凱繼位,次年便開始鑄造以其頭像為特征的銀幣——「袁大頭」。在1914年至1917年間,共鑄造約1億8千萬元的「袁大頭」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