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自古秦兵耐苦戰!為何關中漢子才是中國古代最能打的「兵王」?
2024/04/16

像范雎這樣膽大包天又渾身毛病的家伙,也只有在秦國才有他的用武之地

而只有秦國,才有他們表演的舞台。要是落到山東六國,這幾位的骨頭渣子恐怕都早就被燒成灰了。

骨子里野性難馴,現實中又有了功名利祿的刺激,所以秦兵想不驍勇善戰都不行。經過一百多年的積累,到了秦王政時開始東出函谷,緊接著就是橫掃六國如卷席,不但一統了天下,更將秦兵的威名遍布九州,可止小兒啼。

可是建立在赫赫軍功之上的大秦帝國僅存15年、歷二帝即亡,是秦兵突然間就不會打仗了?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秦兵再兇猛,也是凡人,也會疲累,也會厭戰,而始皇帝和秦二世卻不管這一套。六國的敵人消滅干凈了,那就北驅匈奴三千里,南征百越師不還——已經為國征戰了數百年的身心俱疲的老秦人,哪還來的斗志?

你讓C羅、梅西一口氣不停的連踢十場球,到最后連我都能把他們過得團團轉,那時候的秦兵亦是如此。

但是很快,老秦人們的斗志就被再次點燃了。

為啥?因為在漢王元年(公元前206年)劉邦入咸陽后,盡去前秦苛政惡法而頒布了著名的「約法三章」,讓飽受苦難的老秦人們大為興奮,「唯恐沛公不為秦王」。

可緊接著項羽就來了。在這個只知道「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被韓生斥為沐猴而冠的西楚霸王眼中,無論秦人還是秦地都僅是他的戰利品而已,除此以外毫無價值:

「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秦民大失望。」(《資治通鑒·卷九·漢紀第一》)

然而頭腦簡單的項羽,此刻應該是忘記了那條就在20年前還是山東六國普遍公認的一條真理——「秦地險固,二萬人足當諸侯百萬人也」(《三家注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

楚霸王要不是整天惦記著衣錦還鄉,劉邦根本沒機會打贏他

項羽忘了,劉邦可沒忘。他在楚漢爭霸中的第一次出手,就是迅速的將關中收歸己有,然后留下蕭何扎根經營,把這里打造成漢軍的大本營和后勤基地。

事實證明,這是劉邦一生中最英明的決定,甚至可能連之一都沒有。

后人說起楚漢爭霸,總愿意將功勞記在漢初三杰的頭上。事實上當劉邦一次次的被項羽打成狗之后,坐鎮長安的蕭何卻總能變戲法似的給他送來更多的士兵、軍械和糧草。項羽打的勝仗越多、殺的漢軍越多,劉邦的陣營的就越壯大、越精銳,這種仗怎麼可能打不贏?

歷史上的大魔導師只有一個劉秀,蕭何還排不上號。那麼他是憑什麼一次次的上演這麼神奇的一幕的?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已經重新變得瘋狂起來的秦人——他們受夠了秦王,如今又被項羽刨了祖墳,所以只能選擇無條件的去信任劉邦,并愿意為他去赴死。

他們寧可自己去死,也不愿子孫再過這樣不是人過的鬼日子。

所以即便沒有漢初三杰,項羽也打不過劉邦,這個結局早在約法三章和西屠咸陽時就已經注定。所以與其說是劉邦再統天下,不如說是那幫疲憊已極的關中漢子激發了骨頭里剩下的最后一絲悍勇,就把他們父輩干過的事情重復了一遍而已。同時他們也向那幫六國余孽們闡述了這樣一個事實——哪怕只剩下最后一口氣,你大爺還是你大爺。

03

垓下之戰后,項羽被圍在烏江岸邊,殺漢軍數百人后力竭自刎。死后他的尸體被肢解,王翳、楊喜、呂馬童、呂勝、楊武各得一部分,并因此被封侯。

一代豪雄最終落得這樣個下場,自然讓人有些不忍。不過如果告訴你王翳等5人有一個算一個都是秦人,哪怕他們報復得更殘忍些也顯得無可厚非。畢竟項羽曾經刨過他們的祖墳、燒掉他們的家園、殺死他們的父兄、搶走他們妻女,這樣的仇恨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消弭掉的。

威武了四百年的漢軍里,到處充斥著來自關中大地的老秦人

這件事也間接說明了另一個可怕的現實,那就是跟項羽一樣曾當過楚人的劉邦,盡管早早就立下了「漢」的國號,但他麾下的漢軍,不如稱之為秦軍更為合適。

所以老家在沛縣的劉邦,才會毫不猶豫的定都在了千里之外的長安。哪怕老爹劉太公再怎麼思念家鄉,他也僅是在長安附近仿照家鄉建了座新豐城(今陜西臨潼),為啥不學項羽那樣衣錦還鄉?信不信要是劉邦敢這麼干,他麾下那支戰無不勝的大軍分分鐘就得星散?

在西漢立國以后,極盛期疆域東并朝鮮、南據交趾、西逾蔥嶺、北抵大漠,國土面積達609萬平方公里。但作為定國之本的漢軍,主干仍是秦人。

為啥?大漢朝的兵役制度沿襲秦制,仍然是全民皆兵,理論上全國23~56歲的男子都是皇帝隨時可以征調的兵員。而西漢官方統計的戶籍人口最高時接近7000萬,也就意味著像漢武帝劉徹這樣的戰爭狂人只要能湊齊足夠的糧食和甲械,一次性的從全國各地組織起千萬人的大軍也不是啥稀罕事。

那為啥劉家皇帝還這麼青睞秦兵?

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兩漢在各項生產技術以及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上較之前秦以及周朝有所進步,但也很有限。那麼兩周迫不得已采取分封制導致天下分崩離析、諸侯混戰,前秦強制推行的郡縣制也僅維持了15年就土崩瓦解,憑什麼兩漢就能堅挺了405年?

答案還是很簡單,那就是 以天下填關中,再以關中懾天下

剛立國時,劉邦就接受了婁敬的建議,將關東的強宗大族和豪杰富戶、名門望族共十幾萬人全部遷到關中居住,等于是將全國的人才和財富以及可能存在的隱患統統弄到關中來。像是田齊王族,不但全都被劉邦遷到了關中,還將其姓氏分別改成了第一到第八,活生生的將一個大族拆分得七零八落,再也沒有了起復興盛的可能。

其中能夠傳承不絕的第五姓,至今還多分布于陜西的涇陽、旬邑一帶,都是拜劉邦所賜。

劉邦如此,他的子孫亦是如此。天下的稅賦財貨、最好的人才、最出色的特產、最先進的技術,最終都要弄到關中尤其是長安來。別的地方窮得當褲子、百姓餓得只好去當強盜也沒關系,只要關中富庶、長安安定,那麼大漢朝就穩如泰山,哪怕最終完蛋了也是「獨以強亡」。

西漢打下的地盤再大,其基本盤也永遠是被那個紅圈套住的大關中地區

在這種情況下漢軍的主力要不是受盡皇家好處的關中人,請問劉家皇帝還能睡個安穩覺嗎?

所以無論是衛霍(河東人)揚威大漠還是竇憲(扶風平陵人,今陜西咸陽)勒石燕然或者班超(扶風平陵人)縱橫西域,從統帥到將領再到士卒幾乎清一色的都是秦人,或者說是關中人。

可能有人會質疑——河東(今山西西南部)啥時候成了關中的地盤了?這就涉及到古今關中的地理范疇差異的問題了。

現代意義上的關中,是指陜西省中部的西安、寶雞、咸陽、渭南、銅川、楊凌這五市一區。然而在古代的關中,可從來沒有被局限在這巴掌大點的地方。

關于古關中所涵蓋的范圍向來眾說紛紜,有四關說、兩關說、六關說、一關說等不同意見。但相對而言出自唐朝大學者顏師古的一關說是最符合史實的:

「自函谷關以西,總名關中。」(《三家注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

也就是說如今的大西北,只要被大漢朝搶到手里的地盤,統統都可以稱之為關中。

像漢軍無敵于天下的基石,非良家子莫屬。而漢之良家子最優者又非六郡莫屬。哪六郡?隴西(今甘肅天水、蘭州等地,郡治狄道)、天水(今甘肅天水,郡治平襄)、安定(今甘肅、寧夏交界地區,郡治高平)、北地(今陜西、甘肅交界地區,郡治馬嶺)、上郡(今陜西北部,郡治膚施)、西河(今黃河晉陜峽谷兩岸,郡治平定)是也。兩漢405年間六郡良家子中名將英才輩出,僅漢武、昭宣年間就有王圍、甘延壽、公孫賀、傅介子、李廣、李蔡、上宮桀、趙充國、辛武賢……近乎數不勝數。哪怕到了東漢末年六郡衰微,還冒出個董卓扛大旗呢。

飛將軍李廣,就是六郡良家子中最出名的一個,也是妥妥的關中漢子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