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唐 杜牧《題烏江亭》
前言:
垓下之戰,項羽兵敗,四面楚歌,連夜率領八百騎兵向南突圍,至烏江時僅剩26人。
烏江亭長欲渡其過江,嘆八千江東子弟無存,項羽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自盡而亡。
烏江位于安徽省和縣東北,秦時設亭,名「烏江亭」,項羽即被烏江亭長安葬于此。
唐會昌元年(841),杜牧赴任池州刺史,途經烏江亭,有感而發作《題烏江亭》。
時隔千年,撥開歷史的云煙,回顧那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杜牧甚為項羽感到惋惜。
如果項羽胸襟足夠寬廣,不以成敗論英雄,回江東重振旗鼓,也許還可以卷土重來。
可是,項羽卻缺乏大將風范,剛愎自用,不善于聽取別人的建議,也不能包羞忍恥。
杜牧有才華,讀書之余,也關心軍事,研究過《孫子》,寫過十三篇《孫子》注解。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