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不成器」是許多台灣長輩深信不疑的教養智慧。在傳統市場裡,仍常見到阿公阿嬤揚起塑膠拖鞋管教孫子;在社區公園,也偶爾會傳來父母壓低嗓音的威脅:「再調皮就巴蕊!」這種打罵教育看似立即見效,但心理諮商師林怡君提醒:「體罰就像在親子關係埋下地雷,傷痕往往要等孩子成年後才會真正顯現。」
近期許多年輕世代分享童年陰影。網友A回憶:「國中被藤條抽到瘀青不敢穿短袖,現在35歲聽到甩繩子聲仍會發抖」;網友B更坦言:「媽媽專打大腿內側,有次被打完騎腳踏車上學,差點衝進大排水溝。」這些真實案例提醒我們,當孩子出現以下四種反應時,請立即停止體罰:
反應一:僵直沉默宛如木偶
當8歲的小偉被爸爸用皮帶抽打時,竟反常地停止哭鬧,眼神空洞地盯著牆角。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