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福建人在新加坡“火”了!不少人“谈福建色变”。
但事实上新加坡,本身就是由包括福建人在内的多方言华人族群一起共同建立起来的国家。
从椰子之前的街头采访里就能看出来了~有好多人都会说福建话(闽南语)...
早在百年前,福建人就“下南洋”来到了新加坡,一直对新加坡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新加坡早就被福建人“占领”了?
他们的祖籍都是福建!
很多人来到新加坡后,都会惊讶于一个事实:在这里,可以随处看到福建的痕迹。
毕竟根据新加坡的人口数据统计,在所有华人之中,40%就是福建人......
图源:sinhuale
福建人乃至福建的文化,造就了一个不一样的新加坡......
吃新加坡的福建美食
是生活在这里的“日常”
日常街边看到的咖啡店或者是小贩中心里,总会有摊位卖着“福建面”。这里是很多本地人排队都要买的心头好:
图源:danielfooddiary
不仅是在新加坡的“街边摊”,很多福建美食也登上了“大雅之堂”。数年在米其林摘星的“莆田餐馆”,就是以原汁原味的正宗福建菜来满足八方吃客的。
图源:见水印
去年11月,一场名为“闽风·闽艺·闽味”的福建文化节落户新加坡市中心的直落亚逸街。
新加坡候任领导人,副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在开幕式上致辞时说道:
作为我国华族文化的一大部分,本地福建文化能够发扬光大,对新加坡华族文化的持续发展和传承是很重要的。
图源:PMO
在为期三天的时间里,主办方准备了20多场的本地福建文化表演,以及连续两晚的福建歌谣说唱会,带你重新认识福建文化。
还有14家闽属会馆将联手呈献地道正宗、原汁原味的福建美食......现场人山人海,看得出相当受欢迎。
图源:8视界
新加坡的福建式建筑
见证了这里的沉沉浮浮
福建人的文化,也体现在了各种建筑上。新加坡天福宫,就是本地着名地标性建筑之一:
图源:新加坡旅游局
这是新加坡现存的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华人庙宇,建设于1839年。当时,新加坡开埠也才刚刚过去了20年!
这座充满福建建筑风格的建筑,主殿供奉着“天妃”妈祖,后殿则有一座孔子坐像。寺庙甚至还引起过清朝光绪皇帝的注意,在1907年,光绪皇帝为天福宫题写了 “波靖南溟”(意为 “南海风平浪静”)匾牌。(注:这块匾牌目前在新加坡国家博物馆永久展出)
图源:8视界
其实,在新加坡历史上,还有另外一座恒山亭曾经存在于世百余年。
这座华人古庙之一据悉至少在1828年前已存在,是新加坡开埠初期福建社群的最高领导机构。
以一比一比例的布景还原的20世纪恒山亭原貌,图源:The Ronni Pinsler Collection
可惜的是,在1992年5月11日庙宇发生火患,大约两年后,遗址因政府征用土地而最终拆除。
而两块曾经悬挂于恒山亭前门两侧的楹联,因故在下落不明几十年后,一直到了2019年才得以重回新加坡。
图源:早报
除了上面两栋建筑外,位于新加坡河旁的保赤宫,也是新加坡一处国家认证的古迹。
这里是祖籍来自福建的陈氏宗亲奉祀祖先的祠堂,是为了团结福建陈氏宗亲而创的宗祠,里面祭拜着漳州人熟悉的开漳圣王——陈元光将军。
图源:保赤宫官网
新加坡的会馆中
有着福建各地的痕迹
在“下南洋”的群体中,故乡作为他们的“根”也始终是他们心中的牵挂与不可磨灭的血缘印记。
因此,以地缘和宗亲为代表的两大流派会馆在新加坡应运而生,以来自福建和广东的新加坡先贤们成立的会馆为最多。
天福宫就是早年福建会馆所在地,而现在新加坡福建会馆的搬到了信立路5号:
图源:新加坡福建会馆
除了以省为单位外,这些会馆往往还以“行政区域更小”的形式而与福建会馆同步存在,比如新加坡福州会馆就有110余年的历史了。
新加坡福州会馆,图源:早报
以新加坡早期移民的分布所决定,一个在中国的行政规划中,下属的地级市又或者是县级市的会馆都有可能在新加坡寻到到踪迹。
图源:时代财智
而以血缘为纽带而创立的宗乡会馆,则没有那么多地域上的束缚,比如新加坡南洋胡氏会馆,就曾举办过“寻亲之旅”,回到江西和福建两地找寻拜访那些留在当地的亲人们。
图源:新加坡南洋胡氏总会
在新加坡,宗乡会馆在早年间承担了帮助华人子弟们上学的义务,经过了百余年的发展,其中有不少学校依旧存在于现在的新加坡,已成为新加坡顶尖名校。
新加坡福建会馆部分附属学校
福建会馆为会馆职员和会员子女,以及福建会馆六所属校学生提供助学金,为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学生提供奖学金。
此外,2012年福建会馆还成立了新加坡福建会馆文化学院,文化学院所提供的课程,包括学前教育、语言、文化及人文课程等等......
新加坡福建会馆为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捐款180万新币,图源:新加坡福建会馆
新加坡的名人和政府官员
有很多祖籍都是福建的!
在新加坡,福建可以说是政界人士和社会名流的“摇篮”。
新加坡第二任总理吴作栋,祖籍福建泉州市永春县湖洋镇吴岭村。
图源:Yahoo
新加坡上一任总统陈庆炎,祖籍福建厦门市马垄村。
图源:海峡时报
新加坡贸工部长颜金勇,祖籍福建省永春县。
图源:CNA
新加坡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部长傅海燕 ,祖籍也是福建泉州。
图源:Business Times
此外,新加坡第四任总统黄金辉、新加坡第五任总统王鼎昌、新加坡国防部长黄永宏医生等人,祖先也都来自福建。
除了在政坛发光发热外,福建籍的华人也在新加坡商业领域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新加坡最大的私人房地产开发商远东集团背后的黄廷芳家族、马来亚银行Maybank的创始人邱德拔家族、新加坡第三大金融机构大华银行的董事长黄祖耀家族、以及丰隆集团现任主席郭令明家族,他们的祖籍都是来自福建。
郭令明以93亿美元的净资产位居最新一期《福布斯新加坡富豪榜》第五位,图源:福布斯
在新加坡富豪榜的前十名中,福建籍的占据了一半之多!可以说,在新加坡生活,就时时刻刻要和“福建商人的企业”打交道!
窥豹一斑,也难怪有文章说,福建籍海外华商已经“掌控”了整个东南亚了......
来源:欧洲亚洲华人华侨联合会
对了,很多人都喜欢的林俊杰,祖籍正是中国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
不过,虽然“福建人”现在在新加坡看起来相当风光,但实际上,早年的很多福建人,在新加坡生活得并不好......
新加坡福建人的落地史
充满了心酸和眼泪?
1984年,新加坡广播局(现在的新传媒)制作了一部大型电视剧《雾锁南洋》,讲述了新加坡华人先辈辗转迁徙,历尽艰辛来新加坡谋生发展,落地生根,为新加坡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故事。
其中戏中的主演,历尽千辛万苦才来到新加坡一处橡胶园工作,工作苦薪水还得不到保障的遭遇,揭露了早年下南洋华人的悲哀。
《雾锁南洋》剧照
但比起更早来到这里的华人,《雾锁南洋》里的华人可能遭遇还稍微好些。
19世纪中叶,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每年有近10万人去海外谋生,不少人来到南洋。这些人中的大部分人,都被诱骗签了“契约华工”出国谋生。
“契约华工”表面上指这些华侨是“自愿”签订契约,到外国做工,但实际上,这些“华工契约”都是在暴力和诱逼下签订的,几乎就是这些华侨的“卖身契”!
印地语称呼这些华工为“苦力(coolie)”,通俗的叫法就是“猪仔”!因为在殖民者眼里,“契约华工”跟畜生没什么区别。
一旦进入“猪仔馆”,这些“猪仔”华工就失去了自由,以辫发相连,连成一列,被送往囚室。所谓的“契约”还都是洋文的,因此,这些大部分都是文盲的“猪仔”根本不明白“契约”的具体内容,因此只能任人宰割,任由农场主和矿主鞭挞。
图片来自网络
以一份月入5元的“契约”为例,3年期限“猪仔”一共可以拿到180元收入,但经历层层剥削,最后落到“猪仔”们手里的经常不过几十元。
“猪仔们”做工的环境常常都是艰苦恶劣,强度大,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很多华工因体力不支,失去重心掉下悬崖或者跌入泥塘。
图片来自网络
而他们工作的种植园、矿场旁往往又都是烟酒赌博、灯红酒绿之地,沾染上就欠债是常事,最终只能陷入卖身还钱的死循环中......
最终,那些活下来的“猪仔”小部分带着一身的伤痛回到了家乡,更多人留在工作地开枝散叶。
图片来自网络
这些福建先贤们创造了新加坡
也推动了中国的发展
即使面临着种种的难处,但那些“先富起来的华人们”,在不断地帮助其他同胞们。
1899年,祖籍漳州海澄林文庆与其他富商们合资建立新嘉坡中国女学堂(现新加坡女子学校),来提升当地华人女子的教育。
图源:搜狐
新加坡地铁的Downtown Line上,有个名为“陈嘉庚”的地铁站。这是为了纪念陈嘉庚存在的。
图源:Tan Kah Kee Foundation
20世纪初,南洋华侨社会依然以家乡省籍和方言群分为“帮”,各帮自办小学,用方言教学,尚无华文中学。英殖民政府也漠视华文教育。华侨子女小学毕业后无法在当地继续接受华文教育,而一般家庭又缺乏经济能力供子女回国升学。
1910年,陈嘉庚被选为道南学堂第三届总理,他率先认捐2000元,向闽侨募款四五万元,建起一栋三层楼的校舍并聘请校长、教员。1912年新校舍落成,道南学堂改称道南学校,为福建会馆属下第一所新式学校。
道南学校旧址(现为新加坡土生华人博物馆),图源:Roots.sg
为了让华族小孩能得到接受高等教育的存在,1918年6月15日,陈嘉庚与新加坡华人各帮领袖共15人开会,决定创办“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
通过沿街募捐的方式,董事会最终成功筹得了50万元。1919年3月21日,华中举行开校礼正式成立,现在已经是新加坡最顶尖的名校了!
现在的华侨中学里还有陈嘉庚的雕像,图源:ThinkChina
在新加坡,不仅仅富商心系教育,很多华人也为孩子有学上,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时间来到上世纪50年代,陈嘉庚的同族侄儿——祖籍厦门同安的新加坡知名企业家陈六使,决定创办一所“华人自己的大学”,让当时不能去“英校”新加坡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前身)读书的华人孩子们,也有接受大学高等教育的机会。
图源:南洋商报
成立大学所耗费的资金之巨,即使是富商们掏空钱包也不够(陈六使自己捐了500万元),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筹款活动在新加坡开始了,并延烧到了附近的地区。
据后续统计,当初一共有1770名三轮车夫为南洋大学“义踏”,百乐门舞厅舞女也为南洋大学“义舞”,最终在短短时间筹得了2000万元(当时只要30万元就能盖一栋教学楼),建筑校舍计划得以迅速着手进行。
1954年6月在槟榔屿进行的一场“为南洋大学义踏”活动,图源:FB@Kelang巴生
新加坡福建会馆更是献赠位于新加坡西端裕廊地区一幅广达五百余亩的地段供作校址,贡献尤巨!
1953年,陈六使先生在南洋大学动土礼上说:“吾人已在此播下文化种子,吾华人之文化在马来亚将与日月同光与天地共存!”
在多方努力下,1955年,历史上第一所海外华人大学,也曾是东南亚乃至海外唯一一所中文大学——南洋大学成立了。
为了肯定陈六使、李光前(祖籍泉州南安)等人的努力,在现在的南洋理工大学医学院以李光前命名。
图源:NTU
2019年10月19日,南洋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陈六使径和新加坡福建会馆的命名仪式正式举行,由教育部长王乙康揭幕。
陈六使径,图源:海峡时报
除了投身于教育外,祖籍福建的先贤们,也在医疗上为华人们谋取福利。
祖籍漳州海澄县的陈笃生,1844年同陈金声在珍珠山合办了平民医院(1851年由其子陈金钟接手并改名为现在的陈笃生医院)。
图源:CNA
不仅是热心于在新加坡做慈善,祖籍福建的富商们,也在这些年不断反哺中国。
在厦门,陈嘉庚一手创立的厦门大学,现在已经是中国的顶尖高校之一了。
图源:海外网
新加坡最大地产公司远东机构创始人黄廷芳,2011年曾为北京大学捐款2亿人民币,设立北京大学黄廷芳/信和教育基金,帮助学校延揽全球顶尖师资,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领袖人才。
2022年,黄廷芳慈善基金捐资故宫博物院签约仪式在故宫举行,他们捐资故宫1亿人民币用以修缮延禧宫。
图片来自网络
在2019年的国庆群众大会上,新加坡总理在演讲时曾这么说道:
我们的华族先辈有的来自中国广东、潮汕和福建,有的则来自邻近地区如槟城、马六甲和廖内群岛。他们刚来时,大多只能做苦力,勉强糊口。不过,他们刻苦拼搏,结果都找到立足之地,在这里安家立业。一些后来做起小生意,教育程度比较高的会当老师、做记者。有些则成了大园主,或者创办了银行和贸易行。
他们可以说是我们的“开埠一代”,为这里做出巨大的贡献。当年的华社领袖就设立宗乡会馆和商会,帮助同乡融入本地生活,以及协助他们创业。这些“头家”也号召整个华社出钱出力,创办医院和学校、建造庙宇等,让同胞受惠。
在“福建人”的身上,你可以看到华人血泪般的艰苦奋斗史。然而在他们成功之后,他们却积极地将所得回报给社会给家乡给更有需要的人。
现在,网络上似乎又部分人谈福建就闻之色变。这中间是否存在着一些不公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