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策馬踏入紫禁城,卻在短短42天后倉皇敗退。這場中國歷史上最短命的「王朝實驗」,藏著農民起義領袖問鼎天下的全部密碼。從陜北驛卒到北京之主,他為何始終跨不過「流寇」與「帝王」的鴻溝?最新歷史研究發現,只要修正四大戰略失誤,大順政權完全可能成為第二個「大明」!
李自成像
1. 經濟承諾的致命誘惑「迎闖王,不納糧」的口號曾讓百萬農民揭竿而起,卻也讓大順政權陷入財政絕境。李自成在河南、陜西推行「三年免征」政策,導致1644年攻占北京時,國庫僅剩白銀七千萬兩,不足明朝鼎盛時期的十分之一。面對百萬大軍每日消耗的20萬斤糧草,他不得不縱容劉宗敏對明朝舊臣「追贓助餉」,僅十天就拷掠出七千萬兩白銀,卻徹底激化了與士紳階層的矛盾。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