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湖南山洞發現800年前古墓,珍寶無數卻無人敢盜,村民:誰去誰死
2024/04/20

古人講究「視死若生」(出自《莊子·秋水》)。死亡在他們看來并不是結束,而是進入另一個世界。

因此,在墓葬中留下陪葬品,希望逝去的人也能享受活著的待遇。這也使得華夏數千年文明中,墓葬文化一直源遠流長。

古人在墓葬中留下的陪葬品,也引起了貪婪者的注意,數千年中甚至留下了「盜墓賊」的行業。然而,在過去湖南的山洞里有一座古墓,一直無人敢挖。

當地村民人告誡外來人,誰去誰死。數百年來,這座古墓一直籠罩著神秘的面紗。

深山藏古墓,無人敢動

藏著古墓的山洞便位于湖南古丈默戎鎮九龍村。在九龍村后山上的懸崖峭壁上,有著人工開鑿的九個洞。其中較大的一個山洞,離地大約20多米高。

從外面看,如同山中長出來的一張猙獰大嘴。洞口邊上垂下突出的鐘乳石如同犬牙交錯的牙齒,兇惡異常。洞內排列著十多具木棺,洞中常年光線昏暗,陰冷恐怖。

九龍村距離縣城30余公里,是一座少數民族聚居的村落。村子周邊山巒重疊,蜿蜒的九龍河繞寨而過,如同一道道屏障將其拱衛。

而村內吊腳樓鱗次櫛比,一派寧靜祥和。村里主要有龍、石兩姓,又以龍姓苗族(生苗)為主。數百年來,苗家人在此地定居,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

對于村中人來說,九龍村的后山上的九個山洞和洞里的古墓,并不陌生。甚至大家都有些敬畏,村中人稱之為「九龍洞」。

之所以叫這個名字,就是因其而得名。「九」是因為后山上有九個山洞的數量,而冠之以「龍」字,則是因為村中流傳了數百年的「洞中妖龍」傳說。

故老相傳,在這九個洞中,有一條長達100多米的龍,守衛洞中墓穴的英靈,防止外人的侵擾。之所以被稱為「妖龍」,是因為這條龍并不會給人帶來祥瑞,而是帶來厄運。這「妖龍」每隔120年現身一次。

如果有人進入墓中,打擾墓主安息,被「妖龍」發現,那麼此人必會遭遇詛咒,甚至陷身于墓中,永遠不能出來。

此外,洞中除了妖龍,洞中還存在吞噬人的「墓土」。傳說,人一旦進去就會被泥土吞噬,埋入土中,與死者安眠。

雖然,「妖龍葬土」的傳說一直在村中流傳,但沒人真正見過。當然,也不會有人去以身試險。

然而,村中曾經發生的一件案例,使得村里人對此信任不疑。

村中曾經記載了這一個案例——在過去,有兩位貧窮貪婪的村民,對后山中的古墓起了心思。在他們看來,洞中古墓可能是是古代貴族的墓葬,藏有大量金銀珠寶。

如果得到,肯定發財。于是,兩人被貪欲蒙蔽了,他們不顧村中傳說詛咒,結伙入洞中盜寶。可是,兩人不僅什麼都沒有找到,反而在返回后沒多久就神秘死亡了。

這個故事說的「有鼻子有眼」,使得村民們對這九個洞穴懷有深深的忌憚,從此再也無人敢去盜挖。

出于對九龍洞的敬畏,九龍村的村民平時上山的活動很少靠近九龍洞。哪怕是生活必須的砍柴割草,也盡量遠遠繞開,防止沖撞洞中妖龍,遭遇不測。後來,村民甚至還在山上修建了九龍廟進行供奉。

就這樣,陰森恐怖的山洞墓葬,加上流傳多年詭異妖龍葬土傳說。數百年來縈繞在這小小的山村中,使得九龍村的村民敬畏的同時,也在周邊廣為流傳。村外對墓葬有想法的人,也不由得打消了心思。

二、專家聞隱跡,入墓探秘

在新中國成立后,九龍洞卻引來了一位不怕妖龍的人。上世紀八十年代,九龍村中九龍洞墓葬的傳說被湖南古丈縣文化局的考古專家伍秉純聽聞。

當時,伍秉純為了古丈縣民間文學的編纂工作,到古丈各村寨走訪。他了解到九龍洞的民間傳說之后,頓時來了興趣。

回到文化局后,他立即開始組織人手對九龍洞進行考古挖掘。1985年,伍秉純帶著考古隊到了九龍村,首先走訪了一番,大致了解了村中情況。

然而,村中人談及九龍洞時諱莫如深。在當地人口中,它有一個苗語的名字,名為「谷壩巴沖」。而在苗語中,「巴沖」意為「老人」。

但是這「老人」指的并不是上了年紀的老人,而是代指「已經死去的老人」。因此,九龍洞的意思就埋葬死人的山洞。

至于山洞內墓主的身份和存放的年代,卻一直無人知曉。根據村里老一輩人介紹,這些墓葬幾百年前就已經存在。

在九龍洞埋葬的人也不一般,傳說只有「巫師」這樣的人才能埋葬在里面。它們是天上的神靈,下凡來人間,死后葬在里面回歸天上,所以洞中有妖龍守衛,凡人進去必然遭受詛咒。

在整理相關資料后,他決定親自進去這個名為「谷壩巴沖」的九龍洞,看一看妖龍洞土的「真面目」。

可當伍秉純邀請村里人帶他們進洞探墓時,村里人一聽要進九龍洞,臉色大變,十分害怕,死活不同意,并且以妖龍葬土的傳說來試圖勸退他,可伍秉純不為所動。

身為接受高等教育的馬克思主義考古工作者,這些年來的考古工作中,哪一個背后沒有妖魔鬼怪傳說?他見多了,不過絕大多數只是無中生有,空穴來風。

最終在他們的動員下,村里還是有人同意帶他們進洞。一開始,伍秉純還以為這只是西南地區的普通懸棺葬群,可結果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九龍村后山的這九個洞中,有干洞,也有濕洞。伍秉純根據洞的大小和排列,分別以1到9號特別標注。

他和隊友跟著村民爬上了九龍洞中的最大一個200米高的山洞。而領路的村民將考古隊員送到洞口后,就再也不敢往前,考古隊員們只好自己進入山洞勘察。

這個最大的洞是一個干洞,里面干燥寬敞,放置著10余具棺木。

因為洞中非常干燥的緣故,這些木棺都沒有腐爛。這些棺木均長2.1米以上,寬1米以上,都是由百年楠木挖空而成。

考古隊友推測,每個棺木重量應該在千斤以上,可見這些人非富即貴,畢竟百年楠木可不是一般人用得起的。

不僅如此,考古隊員發現棺材都是坐西北、朝東南,既沒有深埋也沒有碑文,讓人找不到有關于墓主人的相關資料。

同時每個棺木上都是掩蓋一層薄土,這反常的埋葬方式與一般墓葬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打破了伍秉純一開始以為是懸棺葬的想法。

在一號洞中考察過后,他們又來到二號洞中,但是這個洞和一號洞沒有太大差別,也是干洞。可是,散落在洞中的一些小石堆卻引起了伍秉純的注意。

這個小石堆一號洞中沒有,卻出現在了二號洞中。通過調查,他發現九龍村管這種小石堆稱為「靈位」,在喪葬中起著內似于碑文牌位的作用。

那為何一號洞中沒有發現類似的靈位?兩個洞穴中埋葬的是否是同一時代的人呢?可惜,專家們并沒有找到其他合適的證據來驗證。

除了一、二號干洞,他們也考察了九龍洞中的濕洞。濕洞中并沒有棺木的存在,洞內陰暗潮濕,流淌著山泉,而在洞口下方,伍秉純和隊友居然發現了一座被廢棄的磨坊。

這座磨坊看起來年代久遠。這也為考察組證明了一件事——這里很久以前肯定有人居住過。這些山洞中的棺木,很可能是當時居住在這里的人留下。

因此,伍秉純試圖從磨坊中找到相關的證據。可是由于年代太遠,最后也沒有什麼發現。

伍秉純等人只好將目光重新投放在這些棺木上,九龍洞的墓葬方式可能是一個突破口。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