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生后,就寄托著父母的厚望成長。
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各方面的能力突出,不僅學習成績好,情商智商高,長大之后,學業有成,事業有成。
父母年齡大了,孩子卻越來越忙,忙于追求事業、生活,唯獨忘記了一點,對父母的關心和尊重。
鄰居周伯73歲了,有2個女兒,一個兒子,在外人的眼里,是享福的年紀。
兒子從小學習成績就非常好,周伯一家人對他寄予很大的期望,從小就告訴他,只要學習好,考上好的大學,就是他唯一的任務,家務和其他事情,一概不用理,免得分心。
不出周伯的所望,兒子考上了重點中學,重點大學,最后還順利出國了。起初的時候,周伯逢人就夸兒子,有出色。
外人很羨慕周伯,告訴周伯,有那麼優秀的兒子,就等著享福吧。
誰知道,兒子出去的時間越久,聯系的次數越少,只要周伯不聯系,從來不會主動聯系。幸好,兩個女兒嫁得近,時不時回來探望、照顧。
大多數父母,總是覺得對孩子好,把最好的全給孩子,將來孩子長大了,必定會孝順父母。其實,這樣的想法,有可能是父母一廂情愿罷了。
子是否孝順,跟父母給予的物質多少是沒有多大關系的,而是父母做到「 以身作則」這四個字,才是孩子孝順的關鍵。
有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現象,有的年輕人,不尊重、不孝順自己的父母,但是對于自己的子女,卻當成了寶貝,比自己還重要。
父母愛孩子是天性,這一點無可厚非,但是為了孩子,傾其所有,累死累活沒有一點埋怨,對于老人,舍不得多花一分錢,這真是不應該。
這段時間,家里的老人身體不舒服,我領著老人跑醫院做了幾次檢查,醫生建議住院。
老人住院,必須要有人照顧才行,我不得不請了半個月多的假,白天趁著不用做檢查時,就回家煮飯。一方面,是孩子放學回家要吃飯,另外一個,老人不愛吃醫院的飯,在家里煮好帶過去。
一次,由于檢查的人太多了,排到老人做完,時間有點晚,將近中午了。我趕回家里,女兒已經回到家了。
她告訴我,飯已經煮了,菜也洗好了,但是她不會煮,也不敢煮。剛上二年級的女兒,一下子就懂事多了,我覺得這段時間的累,值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子女。
只有父母對老人孝順,在兒女面前展示自己孝順的行為,子女才會跟著孝順。今天的父母,就是明天的子女,想要子女孝順,父母一定要對老人孝順。
子女的孝順,與父母有很大的關系,也與子女本身的性格,成長歷程,伴侶有關系。
子女在小的時候,很聽話,也很孝順父母,長大了,卻變了樣,不尊重、孝順父母。鄰居萍姨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
萍姨有一個兒子,從小就是萍姨帶大的。萍姨兩口子人很好,對老人很孝順,只要家里有好吃的,就少不了老人的一份。
在這樣的家庭里長大,萍姨的兒子比其他孩子懂事得多,一切都很美好。
誰知道,在萍姨兒子結婚后,事情發展越來越離譜。萍姨的兒媳抱著顧小家,不要大家的想法,自己不愿意對萍姨兩夫妻好,也不讓老公對父母好。
為了這事,萍姨的兒子經常跟老婆爭吵。看著兒子的為難,萍姨總是勸自己的兒子,以后生活的日子還長,兒媳總會改變想法的。
在兒媳生完寶寶坐月子時,萍姨獨自一人到兒子家里,盡心盡力地照顧兒媳和寶寶,還累病了。
看著婆婆對自己的好,又想到自己以前自私的做法,兒媳后悔了。
孝順的父母,不一定會教出孝順的子女,但容易教出孝順的子女。父母樹立起榜樣的作用,兒女多半會孝順。
總結語:
孩子長大成為什麼樣的人,關鍵在于父母的教育。讓孩子孝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父母付出足夠的時間、耐心,以身作則,給樹立孩子學習的榜樣。(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