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中国女生自述:父母挤破头把我送来新加坡读书,我读了一年却选择回国
2023/03/10

其次,在尝试努力去融入新世界的我,也开始发现自己新的价值观和老的价值观发生冲撞。

曾经的我在体制内的世界里挣扎,只觉得学习是唯一的出路。不停的刷题,中考,高考,大学,读研,找一份实习,工作。

但是当我来到了新加坡,我有关于更多生活的憧憬:

有人家庭背景多元,在他们看来学校只是人生中一部分而已,更应该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有人参加了各种各样的体育校队,起早贪黑的训练,学习也没落下;有人说想未来想去做公共事业,去抗议,去为平权发声……

在与他们的接触之下,我发现了之前的自己就如同井底之蛙,生活在黑白的世界,世界还有这么多中可能性,而这些可能性不只在电影当中出现,更在我的身边。

我很早之前思考但是被忽视问题开始浮出水面——我到底是谁,我想要做什么,我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之后的路要怎么走。

最后,虽然有了朋友,但我在新加坡时候,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孤独。

新加坡很多人都讲华语,然而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从来不觉得我们是一类人,也没有一样的文化背景。

我们能沟通,能做朋友,可是我们无法连接。同样的,学校里的白人就更难让我和他们产生连接了,也许我们能路上碰到了聊几句,但从来无法长时间的一起玩。

甚至若隐若现,我总感觉中国人被排斥了。如他们会说,这届中国人怎么这么多啊。他们会避开中国人走路,甚至拒绝和中国人一条道。

他们会说,不像其他的中国人,你英语说得好好!他们也许在称赞我,但是这句话却让我很不舒服。

当时的我还不知道有一个词叫做Microagression。12年级时候,我在上海的学校里的TED演讲上,讲述了我在新加坡感受到的歧视和排挤,演讲题目是 Yellow。

因为各种压力汇聚,我在短短时间内胖了非常多,原本为了逃离压力而来,却变成深陷压力之中。还需要一提的是,新加坡的物价非常昂贵,而我未来要去美国留学,这都是不小的开销。

就像许多陪读家庭一样,青春期的我与陪读的母亲也开始频频吵架。

于是,在种种现实考虑下,全家决定回国。我考上了上海国际高中,求学、申请,拿到美国大学录取,上一所不错的上学,也不断克服新的挑战。

现在回头看,这短短一年就像梦一样。

那段经历在我身上的留下的印记确实不可消磨,我的自我探索之路,我的哲学之路,我对社会问题的讨论,对多元文化的触碰,对申请美本的规划,都从新加坡这个转折点开始蔓延。

在出国留学之前,我无法感受到自己的自由意识,总在重复刷题中感受到无趣。来到新加坡之后,仿佛苹果变红的那一个瞬间,这个世界变得有些有些斑斓和美好。

然而,出国这件事发生得太过迅速导致后来的种种不适应,我们把融入、陪读这件事想得有些太简单了。

当时还没有准备好的我,在扑面而来的压力下深陷痛苦泥淖,早无暇顾及那颗美丽已经悄悄变红的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