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低谷期,多數人的反應堪比被按在火鍋里的毛肚, 一邊掙扎一邊喊 「快熟了快熬出頭了」,仿佛只要耗時間,好運就會像外賣小哥一樣準時敲門。
但讀稻盛和夫的《活法》時我差點笑出聲:這老爺子早年的低谷比咱們慘十倍,卻壓根沒把 「熬」 字寫進字典里。ADVERTISEMENT
27 歲的稻盛和夫,職場失意到堪稱 「職場難民」。
大學畢業進了家瀕臨破產的陶瓷廠,工資拖欠半年,同事們要麼抱團辭職要麼摸魚擺爛,只有他守著破舊實驗室當 「孤勇者」。換做普通人,早該拍桌子罵 「這破班誰愛上誰上」,但稻盛和夫干了件顛覆認知的事:把鋪蓋搬進實驗室,每天對著陶瓷樣品 「自我審判」。
他不是反思 「我怎麼這麼倒霉」,而是像個法醫一樣解剖自己:「為什麼別人做不出的陶瓷我也做不出?是技術不到位還是心態太浮躁?」 別人抱怨工廠設備差,他琢磨 「如何用現有破爛設備達到最佳效果」;別人吐槽領導沒眼光,他研究 「客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