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剃头匠起家的他,借钱做生意成印尼首富!
战乱抛售所有海外资产回国创业,开办可印钞票的银行~
宁可被打压、捐近半身家,也不放弃中国国籍!
作为厦门首屈一指的5A级旅游盛地,享有“海上花园”、“钢琴之岛”、“万国建筑博览”、“中国最美城区”等诸多美誉的鼓浪屿,说是寸土寸金也不为过。
但就是在这座岛屿上,却有一个人建造了被称为“中国第一别墅”的黄家花园!在当地人的口中,这座庄园可以和真正的皇家花园媲美。
图源:马未都脱口秀《都嘟》
民国时期的蔡廷锴、蒋介石,新中国成立后的邓小平、邓颖超、尼克松、李光耀等多国政要,都曾在此下榻。
这座庄园的主人,被马未都评价为“马云和王健林加起来都没他地位高!”
图源:马未都脱口秀《都嘟》
他就是被称为“糖王”、印尼首富的黄奕住,一个民国时期的传奇巨富,也是一个大多数人都没听过的名字。
没上几年学,
12岁就成了“剃头匠”!
他的一切都要从“剃头匠”说起。
1868年,黄奕住出生在福建金淘镇的一个小家庭中。幼年时由于家境贫寒,只读了几年私塾就辍学,和父母一起种地。
虽然上学的时间很短,但老师的教导,以及父母的言传身教,依旧在黄奕住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深的爱国情怀。
为了能有一门手艺养活自己,黄奕住在12岁那年跟着伯父学剃头,成为一名“剃头匠”!
剃头匠
3年后,学成出师,战神归来,一声令下,每天走街串巷为人剃头。
如果不出意外,黄奕住的未来就此定格,成为一名剃头匠,在父母的安排下和附近村子的人结婚,生子。他的孩子未来会继承他的衣钵,成为一名新的剃头匠。
但这平静、一眼就能看到未来的生活,终究被打破了!
意外刮伤豪绅额角,
为逃难卖田凑36银元下南洋
一次,黄奕住给当地的一名豪绅剃头时,对方突然咳嗽,黄奕住不小心刮破了豪绅的额角。
豪绅见此勃然大怒,挥手就是一群“狗腿子”将黄奕住打了个鼻青脸肿。即便如此,这事还不算完。豪绅临走的时候恶狠狠地盯着黄奕住:小子,这事儿没完!
都说“破家的县令,灭门的府尹”,在乡下村子里,豪绅的存在丝毫不逊色,几乎相当于一个“小皇帝”。
镇关西剧照
镇关西常有,鲁提辖不常有,惹不起还躲不起嘛!
当时的黄奕住,唯一的方法就是“跑路”。他的父母变卖了家里的田地,凑了36银元,让他逃亡南洋谋生。
这一去,就是龙入大海,虎归山林。黄奕住在南洋闯出了新天地!
下南洋
17岁到新加坡给人剃头,
4年后遇贵人借钱做生意成大佬
1885年,17岁的黄奕住乘船漂到了新加坡,靠老本行——剃头维生,人称“剃头住”。
接下来的4年里,黄奕住辗转马来西亚的雪兰莪、印尼苏门答腊岛的棉兰等地,最终抵达了印尼中爪哇的首府三宝垄。
百年前的印尼爪哇岛
黄奕住在街头摆了一个剃头摊,做生意的同时学习当地的语言,熟悉印尼爪哇的风土人情。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他遇上了自己的“贵人”——华侨魏嘉寿,也由此开启了人生的转折。
魏嘉寿在印尼做着小生意,有意提点黄奕住,就借了他5盾本钱,同时传授给他做生意的小技巧。黄奕住果断将自己的剃头工具扔到了河里,置之死地而后生,开始了自己弃头从商的一生。
他从肩挑小贩做起,游走于街头巷尾,靠着腿快口勤、薄利多销的售卖方式,很快攒了一笔钱,在咗哈尔广场的自由市场上租下一个摊位。而后更是将摊位升级为“日兴商行”,从零售商转为批发商。
肩挑小贩 示意图
一战期间大胆囤货,
战争结束壕赚340%的利润
成印尼首富和糖王
19世纪末,印尼中爪哇地区的甘蔗种植业及制糖业进一步发展。黄奕住将目标瞄准了糖业。趁着这一波风口,黄奕住顺势乘风起,资产和经营规模如同滚雪球一般飞速壮大。
1914年的黄奕住,已经彻底摆脱“剃头住”的身份,名列《世界商业名人录》,总资产超3000万印尼盾。当时印尼盾还没贬值这么严重,相当坚挺。
最让他出名的是,接下来的黄奕住大胆收购一战!1914年夏天一战爆发,黄奕住以12.1盾/百公斤的价格大量收购蔗糖,囤起来以待良机。
一战结束,航运恢复,糖价狂飙!1920年的糖价,已经飙到了53.45盾/百公斤,涨了4倍还多,这一下就赚了340%的利润!
黄奕住凭此行为一举拿下印尼首富和糖王之名。
印尼华商合影
被荷兰殖民者盯上,
索要1500万巨额税收
黄奕住抛售全部财产回国
人怕出名猪怕壮!
1917年,一战接近尾声,为了弥补战争中的损失,列强加紧对殖民地的收割。作为印尼首富的黄奕住,就被荷兰逼缴1500万盾的税!更过分的是,这次巨额缴税仅针对华商。
当时不管是荷兰还是日本,都对黄奕住伸出橄榄枝:只要加入他们的国籍,就能避免这次巨额缴税。
但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并做出了一个在当时很多人看来“无比愚蠢”的决定:返回战乱的中国!
1917年的中国
“中原多故,不如此间乐。君雄于赀,何地非乐土,为终焉计,不亦善乎?”
黄奕住的态度很坚决:“我为中华民国之国民,安能忍辱受人苛禁,托人宇下,隶人国籍者乎?且我国地大物博,建设易为功,畇畇离甸,宁非乐土?天下事在人为耳。”
1919年,黄奕住将所有资产变现,结束了在印尼35年的事业和生活,回到中国厦门鼓浪屿定居,在国内开展新事业。
黄奕住(右)与家人
回国首创中南银行,
可发行钞票,最高占据全国10%
15年从未失信
30年商海浮沉,带给黄奕住的是敏锐的眼光,与沉着的决心。
回国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拜访媒体和金融名人,合资成立了当时中国最大的侨资企业——中南银行。黄奕住一人占股70%。
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并列为当时仅有的3家拥有发钞权的银行(现在只有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发行钞票)!
中南银行发行的钞票
中南银行建立后,黄奕住积极投资支持国内各项民族工业的生产和发展,其中有:上海新裕纺织公司、上海德丰毛纺织公司、上海诚孚工厂、天津北洋纺织公司、天津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天津启新洋灰公司、广州矿务公司等。
1927年,中南银行发行额达1700万元,占全国十分之一,最高发行额曾达到7000万元。其信用卓着,直到1935年停止发行为止,从未发生过信用问题。
中南银行
投身厦门建设,
被誉为打造宜居厦门第一人
此外,黄奕住还积极投身厦门建设。他创建厦门自来水公司让人们喝上放心水,承办厦门电话公司让人们联系方便,投资了公交运输公司、潮汕铁路、太古码头等,将厦门打造成了一座新城市。
从1930年起,黄奕住就开始投资房地产行业,他兴建了160栋风格各异的别墅,包括被誉为中国第一别墅的鼓浪屿黄家花园。
黄奕住也因为特殊的贡献,被媒体誉为打造宜居厦门第一人。
鼓浪屿 黄家花园
上心教育和慈善,
国家有难从未退缩
由于幼时辍学、家境贫寒,黄奕住对教育和慈善事业十分上心。
他创办了斗南小学、斗南初级师范学校,还难能可贵地创办了“慈勤女子中学”。厦门大学、广东岭南大学、上海复旦大学等,都接到过他的捐赠。
只要国家有难,黄奕住总是率先支援!
1921年华北地区遭遇旱灾时,他捐了3万;1922年,福建遭遇水灾,他再次捐款5万;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各地纷纷组建各种救国抗日团体,他得知消息,立即捐赠5万……
复旦奕住堂
誓死也不转国籍,
临终遗言要孩子爱国
可惜的是,日军入侵,将他的很多心血毁于一旦!
当时还有人劝他加入日本国籍,以避难。但被黄奕住再次拒绝:“绝不加入外国籍,依赖外人。吾无意时髦。共赴国难,何惧之有?……岳飞‘还我河山’,血红四字,精诚威严,墨舞心声,流芳千古。”
1945年6月15日,黄奕住于上海因病去世,享年77岁。临终时留下的遗言:“虽不敢上拟先忧后乐之伦,亦未尝稍忘匹夫有责之义。所望各儿女善守吾产,尤望各儿女同心协力,善师吾行。”
黄奕住
拼搏一生,黄奕住从未忘记“国家”这二字!
至今,在鼓浪屿的黄家花园别墅中,走廊上仍挂着很多镜子,还有老式的剃须刀。就是为了告诫自己和子孙后代不要忘了当时的艰难而飘忽所以。
一直到现在,这种精神仍在黄家中传承,不曾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