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一則新聞:一位清潔工大爺,將自己省吃儉用存下的幾千塊錢,全部捐給了某個宣稱資助重病兒童的知名慈善基金會。記者采訪他時,他樸實地說:「我日子苦點沒關系,希望娃娃們能好起來。」鏡頭前,他臉上的皺紋里,刻滿了善良。
這份善良,沉重得讓人心疼。但一個殘酷的疑問也隨之而來:大爺這用汗水換來的、沉甸甸的「三瓜兩棗」,真的能完整地、不打折扣地送到那些需要幫助的娃娃手里嗎?答案,可能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和心酸。
一、善良的流動,與利益的截流
我們不得不正視一個現實:現代慈善,早已是一個龐大的產業鏈。在這個鏈條上,有窮人的「付出端」,也有富人的「運營端」。
窮人的善良,是純粹而直接的。他們捐出的每一分錢,都寄托著最樸素的愿望:救命、助學、解困。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